一、日常保养核心准则
- 清洁与检查
- 表面清洁:每日使用软布蘸温水擦拭仪器外壳,避免使用乙醇等有机溶剂(可能腐蚀镜面)。
- 内部维护:如分光光度计需定期清理样品室,防止残留溶液腐蚀部件;原子吸收光谱仪需检查燃烧头、雾化器,清理废液桶。
- 环境控制:实验室温度建议控制在15-30℃,湿度30-65%,避免阳光直射,必要时使用防尘罩或塑料罩保护仪器。
- 校准与验证
- 电子天平
- pH计:每周校准电极,短期贮存于pH=4缓冲液,长期贮存于pH=7缓冲液。
- 紫外分光光度计
- 使用规范
- 避免长时间搁置:仪器每周至少开机1-2次,每次运行半小时,防止元件老化。
- 操作培训:实验人员需通过培训,熟悉设备操作流程,避免误操作。
二、故障排查与应对
- 直观检查法
- 观察仪器是否有烧焦痕迹、裂纹或松动部件,闻是否有异味判断元件是否过热。
- 检查电源线、数据连接线是否完好,仪器外部旋钮和指示灯是否正常。
- 替代与对比法
- 替代法:用已知良好部件替换可疑部件,如更换多圈电位器修复采样器故障。
- 对比法:与同型号仪器对比测量数据,若偏差较大则定位故障点。
- 专业工具辅助
三、关键仪器专项维护
- 玻璃器皿
- 清洗:使用后立即清洗,油污用碱性酒精洗涤液,锈迹用1:3盐酸洗液浸泡。
- 存放
- 电子仪器
- 紫外分光光度计
- 原子吸收光谱仪:检查气体管路气密性,清洁火焰进样系统,更换老化密封圈。
- 精密仪器
四、维护保养的长期价值
- 确保实验准确性:维护可减小测量误差,如未校准的电子天平可能导致称量偏差超过允许范围。
- 延长设备寿命:定期保养减少故障率,如及时更换干燥剂可防止仪器受潮损坏。
- 提升实验室效率:仪器状态良好可缩短实验准备时间,避免因故障停机延误进度。
五、维护计划与实施
- 制定保养计划:根据仪器类型和使用频率制定月度/季度维护计划,明确责任人。
- 记录维护日志
- 技术更新:关注设备制造商的软件升级和固件更新,提升仪器性能。
通过以上措施,实验室可系统化提升仪器管理水平,保障科研和生产活动的顺利进行。